中风后遗症,完全可以重新站起来
很多中风患者对于自己的病情感到十分悲观失望,无法接受成为瘫痪的事实,特别是伴有失语的患者。“情绪中风”也随之而来,或烦躁易怒,或郁郁寡欢,这对病情相当不利。其实,中风后如果治疗得当及时,使髋、膝、踝、肩、肘、腕各个主要关节能恢复运动功能。再加上患者如果能够积极配合治疗,重新站起来也是完全可以的。
中风后遗症之所以会发生,主要是由于脑血管发生意外之后,脑组织因缺血或者受到血肿压迫、推移、脑水肿等而使脑组织功能受损。急性期后,偏瘫逐渐成为痉挛性,上肢屈曲、内收,下肢呈直伸,腱反射亢进,运动能力会有所恢复。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通常没有死亡的危险,却使很多人只能瘫痪在床,与轮椅为伴,生活无法自理。西医对于偏瘫后遗症基本上没有任何有效的治疗,除了可以借助一些中医的针灸、按摩和理疗手段以外,几乎无计可施。
我国古代医学,对于中风后遗症的论述也是少之又少,而且在认知上存在着很多误区,认为是外感风邪所致,以散风通络为治疗大法。此法治疗面瘫或有疗效,要治疗卧床不起的偏瘫则百无一效。直到清代出了医学大家王清任,主张“中风无风”,是身体气血亏少所致,发明治偏瘫名方“补阳还五汤”,才使得治疗中风偏瘫有了正确的理论依据。现代医家治疗此病时也大多以本方为基础,加减出入。此方对于早期较轻的偏瘫确有疗效,但是王清任先生自己也说:“此法虽良善之方,然病久气太亏,肩膀脱落二三指缝,胳膊屈而扳不直,脚孤拐骨向外倒,哑不能言一字,皆不能愈之症。”
传统的治疗手法,一般使用药物来治疗侧断流患者。而针对患侧的肌肉萎缩、功能衰退则采用只注重于瘫痪一侧的针灸、按摩等的理疗治疗,但往往效果不理想。把患侧比喻成北方旱季的庄稼田,本身就缺乏水源肥料,此时按摩针灸无异于在干裂的大地上翻地、松土,而无法引来河水(气血)的灌溉,此时再好的种子、再辛勤的耕作也不要期望会有收获。劳动又会白白耗费患侧有限的气血,自然无法达到康复的目的。此时再看看健康一侧,就好比南方的水田,饱受着水灾暴雨的蹂躏,气血过剩而无处发泄。因此,如果能够以“健侧流而不留,患侧留而不流,抒其所欲发,勿强开其所闭”为原则,将两侧的气血资源重新合理地分配一下,便可起到良效。
流,指的是疏通推动,而留则是指静候保存。可以选用于砭、针、灸、按摩、拔罐、导引诸法中,在患侧的干涸之田中挖井、修渠、建水库,做好基础设施的准备工作,然后就静候气血的到来。此时患侧本无气血,即使强行打开通道也得不到灌注,只能等。与此同时,治理健侧气血泛滥之地,用按摩健侧的方法使这里郁积过剩的气血可以流向患侧事先挖好的水库、河渠和水井,从而使患侧的气血不足状态得到解决。患侧没有了气血滋养问题,那么,康复便指日可待。太岁肉灵芝